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12-28 13:34:54 阅读量:1
公司紧跟智能电网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致力于提高配电网安全运行与运维管理,现已形成集设计、研发、制造、施工与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备到平台应用的针对性解决方案。此外,为丰富公司业务布局,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实力,近几年公司积极向新能源业务及储能业务领域转型,现已成功渡过战略转型阵痛期,报告期内智能配电业务、新能源业务(光伏发电业务、光伏建设业务及海工建设业务)及储能业务协同发展,实现营业收入44,281.33万元,对比去年同期增长65.66%。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智能配电业务、光伏发电业务及光伏建设业务,所处行业情况如下: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而配电设备制造业是与电力工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其作用是接受、分配、控制电能,保障用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并将电能输送到用户,其技术及装备水平关系到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在保障电力供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及我国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近几年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加快电网升级改造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4年2月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变配电布点,优化电网设施布局,打造坚强灵活电网网架;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加快老旧和高耗能设备设施更新改造等一系列措施补齐电网短板,夯实保供基础,并通过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配套完善电网稳定运行手段等方案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支撑转型发展。相关政策的发布将为智能配电设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电力行业规模逐年上升,全社会发电量以及用电规模亦呈上升趋势,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随着社会用电量的持续增加,为实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和清洁低碳转型,必须持续加强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的承载力,增强供电的可靠性和充裕性,将进一步促进电网投资的加大。根据国家电网发布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年)》,提出“十四五”配电网建设投资将超过1.2万亿元,占电网建设总投资的60%以上。根据南方电网印发的“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提出在电网建设方面将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其中配电网建设规划投资达到3,200亿元,占比 48%。电网的投资进一步向配用电领域倾斜,从而带动智能配电设备需求显著增加。现阶段加速构建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发展电网的重要方向,输变电及控制设备更新换代周期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需求旺盛。2023年6月,由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发布,明确新型电力系统将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围绕源、网、荷、储等多方面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在此趋势背景下,智能配电网设备的需求被不断拉动,行业及相关技术逐步向低碳环保、高效可靠的方向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绿色电力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光伏产业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能源和电力供应及消费依然以煤炭及燃煤产生的煤电为主,煤电装机容量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远高于水电、风电及光伏发电,此外煤炭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因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在此情况下,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和电力供应体系转型的主要着力点,光伏技术以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点,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碳排放、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行业政策方面,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夯实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扎实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亦强调了清洁、低碳、高效、智能的发展方向,鼓励新能源的就地开发利用和跨领域融合发展,指出要坚持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并举,通过提升功率预测水平、配置调节性电源、储能等手段提升新能源可调可控能力,进一步通过智慧化调度有效提升可靠替代能力,到2030年,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到2045年,新能源成为系统装机主体电源。到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进入成熟期,具有全新形态的电力系统全面建成。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光伏装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16.30GW,较2022年增幅达到147.5%,再创历史新高;截止到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为29.2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伴随光伏产业上游制造端产能持续释放,阶段性产能过剩促使光伏组件价格下降,蒋再次激发光伏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装机规模和光伏发电效率的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光伏电力已经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碳排放、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智能配电网设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电力建设投资紧密相连,其运行周期与电力行业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周期保持高度一致。当前,电力行业正稳步迈向清洁低碳的供应结构转型,智能电网建设亦步入低碳转型的关键阶段,智能配电网设备制造业也在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扶持和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网建设投资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一增长不仅拉动了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也为智能配电网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智能配电网设备制造业正迎来长期的发展机遇。公司生产的智能配电网设备包括配电自动化终端、智能中压开关设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低压电气成套设备和线缆保护管等,产品种类较多,覆盖范围较广,且公司具备良好的团队技术创新机制及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积累了多项知识产权成果,凭借多年行业经验及专业技术的沉淀,围绕智能配电网设备进行产品研发、优化、升级,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在行业中已占据一定优势地位。此外,公司向新能源业务及储能业务领域转型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现阶段业务已涵盖分布式、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海上风电建设及储能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应用服务。随着公司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持续优化,各项业务的协同发展势必会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光伏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公司紧跟配电网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应用,优化产品布局、丰富产品种类,可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自动化及数字化的配电相关产品。通过多年技术积累,目前已经实现标准化馈线终端(FTU)、标准化集中式站所终端(DTU)、一二次融合标准化柱上断路器、一二次融合标准化环网箱(配套集中式 DTU、分散式 DTU)自主研发突破,以上产品已全部全项合格通过中国电科院标准化配电产品专检,进一步提升公司配电产品的行业竞争力以及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在积极参与各省电力公司招投标的同时积极向用户前端布局,主动面向终端客户、拓展大型国有总包单位及新能源领域客户;积极开展ODM业务合作,目前已与同行部分厂家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入围南方电网供应商工作,现阶段公司部分配电产品已通过南方电网合格供应商审查,具备了参与南方电网招投标的资格与条件。报告期智能配电业务呈现反弹趋势,实现营业收入 26,986.73万元,同比增长 21.56%,占 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的60.94%。新能源业务主要以全资子公司大烨新能源、大烨储能为主体,业务涵盖光伏发电业务、光伏建设业务及海工建设业务等业务。光伏发电业务是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为主要消纳模式的自持光伏电站,通过发电量优先出售给屋顶资源业主,剩余电量出售给电网公司方式取得售电收入;光伏建设业务(光伏电站EPC业务)涉及光伏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合同洽谈、方案设计、原材料采购、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并网发电、运维等一系列环节,为业主提供满意的交钥匙工程服务。截至报告期末自持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已达20.38MW,其中报告期内新增并网容量3.51MW,随着公司持有的电站规模的扩大,发电量、发电收入均实现同比上升,报告期内光伏发电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92.91万元;报告期内光伏建设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56.05万元。报告期光伏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148.95万元,同比增长956.53%,占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的20.66%,光伏业务营业收入占比逐年稳步提升。海工建设业务主要以大烨新能源为运营主体,船舶锦华01、锦华02改造完成后已于2023年7月正式下水运营,船舶海上施工吊装高度甲板上132.6米,最大吊装能力可覆盖13.6MW机型,并拥有自升降、自航能力和DP-Z动力系统,满足目前大部分风电机型安装及运维能力,报告期内于山东威海国华半岛南 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开展两船改造后首个8.5MW风机的海上风电吊装作业,通过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公司海上风电运营管理与吊装施工团队顺利度过磨合期,报告期内共计完成25台远景8.5MW风机的吊装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吊装任务,报告期海工建设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778.51万元。储能业务主要以全资子公司大烨智慧能源为主体,现已完成户用储能电池(低压、高压)、混合逆变器等部分储能产品的自主研发工作并通过了欧洲权威测试机构TüV的严苛测试及安全认证,为公司开拓海外户用及工商业储能业务提供强有力支撑。2023年度海外储能市场处于去库存阶段,叠加公司是近两年才布局海外储能业务的厂商,在品牌效应、客户认可度以及产品多样性方面仍与头部储能厂商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海外多个国家及地区针对户用储能行业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形成了对户储产品的持续性需求,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公司将把握发展机遇,持续开展储能产品的研发工作,不断丰富储能产品的多样性,打造符合海外户用储能需求的“拳头产品”,并持续在市场开拓上发力,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参加海外展会等方式,尽快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及客户认可度。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国内储能赛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司亦积极开拓国内电源侧储能及用户侧储能市场,拓宽储能业务布局,进一步提高公司储能业务的竞争实力。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自主经营模式,制造并销售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配电自动化设备及相关的解决方案,满足电力用户的生产需要,从而获得收入和利润。公司生产采用按单生产为主、备库生产为辅的生产方式。通用化程度较低的模块、产品,公司采用按单生产的方式。根据各省电力公司集中中标、地市公司自主招标的中标后客户的交货需求及公司已获取的零散直销订单编制合理的计划,各部门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产品设计、原材料(包括零部件)采购加工、装配调试、质量检验、包装运输等环节按计划要求完成。通用化程度较高的模块、产品,公司采用备库生产的方式,根据中标后剩余未执行的客户订单预测制定生产计划,进行备库,然后根据客户订单实施差异化组装和系统集成。两种方式的结合,既保证了客户的差异化技术需求,又满足了客户交货及时性需求。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主要以公司全资子公司大烨新能源、大烨储能为主体,可为客户提供集设计规划、建设施工、节能改造、运营维护为一体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主要经营模式一是通过对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与客户签订购售电合同获取客户未来20-25年的电费收费权,同时参与碳市场交易活动获取收入;二是设计、采购、建设分布式、集中式光伏电站等工程施工,完成调试、验收工作,取得收入;三是海上风电安装、运维服务,根据项目情况制定海上风电安装、运维的施工方案,完成施工、验收工作,取得收入。储能业务主要以全资子公司大烨智慧能源为主体,销售包括境内销售和境外销售,大烨智慧能源采用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拜访行业重点客户、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推广并建立线上及线下销售渠道,销售部门根据渠道建设情况、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等制定年度销售计划,采购和生产部门根据销售部门制定的年度销售计划进行采购和生产后,销售至客户获取收入。作为专注于提供智能配电网设备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公司拥有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并取得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逐步实现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司依托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的核心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作风严谨、思维创新、技术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确立了以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的企业核心发展战略。公司形成以研发部、技术部为主导的技术研发体系,组建了专业的人才队伍,其中核心人员均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毕业,普遍具有十年以上电力行业从业经验和技术积累。研发队伍涵盖信息、通信、物联网、电力电子、新能源控制、能量管理、储能变换等专业及新兴技术人才。多种类型的人才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公司产品创新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司拥有一套完善的研发管理流程,从项目流程、任务计划、目标考核等多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完善的管理流程,统一了团队思想认知、理顺了团队组织分工,明晰了岗位职责与目标,重塑了以卓越绩效为导向的研发体系,减少了无效、冗余的业务活动,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激发了队伍潜能、降低了综合成本,有力地保障了研发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公司在继电保护、嵌入式系统、信息通信、软件工程、电力电子、新能源控制、能量管理、储能变换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部分关键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已取得了多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成员,普遍具备十年以上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或多年财务、管理经验。成熟的核心管理团队和一大批行业专业人才,为公司长远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坚实基础。丰富的运营和管理经验能前瞻性的把握智能配电网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保证了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品质管理等方面都能够健康持续的改进和发展,创建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确保公司有序高效的运行。公司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各项产品认证。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公司产品特点和实际管理需要,确立了公司的质量方针及目标,对公司所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顺序和相互作用做了明确的规定。公司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及成品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均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公司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供应能力、质量控制手段、质量稳定性、供货及时性进行评审,并依据原材料检验标准进行验收;在生产管理环节,公司建立了严格的工序管理制度,通过质量跟踪卡、质量看板对目标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在成品质量控制环节,公司建立了成品质量水平评价机制,除严格按照成品质量检验标准进行出厂检验外,还定期综合评估分析成品质量水平的趋势变化,并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成品质量稳定性。报告期内公司船舶锦华01、锦华02完成吊机改造工程,于2023年7月正式下水运营,并于山东威海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开展两船改造后首个8.5MW风机的海上风电吊装作业,通过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公司海上风电运营管理与吊装施工团队顺利度过磨合期,报告期内共计完成25台远景8.5MW风机的吊装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国华半岛南U2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吊装任务,报告期海工建设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778.51万元。在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下,电力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低碳清洁供应结构转型。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公司坚定地实施智能配电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储能业务的协同发展战略,尤其将新能源业务、储能业务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将充分利用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布局光伏发电、光伏建设、海工建设业务等新能源业务以及储能业务,不断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致力于发展成为智能配电网及新能源、储能项目系统解决方案领先服务商。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以及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而充满机遇,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在智能配电业务领域,公司将围绕自身的核心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结合内外部资源加快研发成果转化,重点发展顺应新形势下电网需求的一二次融合配电相关技术及数字化柱上断路器、一二次融合环保型气体环网柜、数字化中低压开关等产品;通过提高研发能力,提升核心技术,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加快产品升级,促进公司形成依靠坚实的研发推动、专业的智能制造体系保障、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开拓能力拉动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将持续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积极开展光伏发电、光伏建设业务,确保在手项目稳中有序推进的同时,进一步进行市场开拓;依托锦华01、锦华 02两艘海上风电安装船舶,深入布局海上风电安装、运维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公司将持续完善海外储能业务的营销网络布局,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大力开拓海外户储市场,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公司技术在工商业储能、大型储能等领域的应用,丰富公司产品多样性,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公司成立了财务管理中心、采购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及法务部,四个职能管理部门按公司统一制度统筹管理各子公司,促使各子公司按上市公司标准规范运作,2024年将继续在内部管理方面发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继续加强在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管控。2024年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公司以往的实践经验,对公司制度进行持续跟踪,确保符合最新监管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司运作流程,不断推动公司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效率。2024年,公司将从多个维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细化措施,以全面优化经营指标并强化持续经营能力。首先,在现金流管理方面,公司将实施更为精细化的现金流预测和监控机制,确保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和准确性。通过定期评估资金需求和流动情况,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在降本增效方面,公司将开展全面的成本审查,对各项运营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寻找潜在的节约空间。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公司将实现各项成本的精细化控制。公司还将加强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节约,共同为公司的降本增效目标努力。此外,公司还将积极拓展外部融资渠道,大力推进再融资工作,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展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并增强融资弹性,从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速推进公司在产业和技术上的升级步伐,公司也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确保公司健康稳定地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供电可靠性的依赖性大大增强,我国仍需加大对配电网的建设力度。公司专业从事智能配电网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的智能配电网设备主要销往国内电力系统的客户,主营业务的增长高度依赖国内电力行业发展。如果国家宏观政策变化或电力体制变革导致电力系统建设投资规模减少,公司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完善产业布局,积极拓展具有广阔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业务领域,降低对电力行业发展的依赖度,减少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公司智能配电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铜、铁等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等,公司储能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储能电芯、电子元器件等材料。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未来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及时或未能充分向下游转移相关成本,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公司将面临毛利率降低,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针对上述情况公司将采取如下措施:增加合理的供应商数量,分散原材料采购风险,通过与主要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公司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并保证原材料供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和提升原材料价格市场预测能力,合理安排采购时点;加强生产质量控制,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流程优化,提升产品合格率;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最大程度的降低公司生产成本。随着国家逐步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投资,智能配电行业将面临广阔的市场发展机遇。该领域将吸引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竞争将有所加剧。储能业务方面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第一梯队的储能方案提供厂商,其中不乏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第一梯队储能企业产品类型更加全面,对公司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影响,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产生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公司将紧跟相关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优势,大力开拓市场,抢占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同时积极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确保能够及时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巩固和提升公司的技术优势地位,从而确保公司的持续竞争力。在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电站的安装建设及海上风机吊装过程中,存在部分机械使用,重大起吊设施使用,电气设备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重大设备事故风险,会导致重大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恶性事故发生。为避免此类风险发生,公司坚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监督体系,落实设备证件管理,进场设备证件有效设备使用前确保安全防护和主动保护措施有效,并落实现场安全监督、重大起吊作业做好隔离防范,措施不完善禁止作业,杜绝设备带病进场作业。落实设备进场前、作业中、作业后、多层次多角度安全监管,设备健康动态管理,确保设备安全有效作业,严控设备安全事故发生。公司管理团队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对能力。随着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本公司的人员规模和资产规模也将会较大幅度增加,这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不能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继续完善公司管理体系和制度,全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可能存在因为管理能力不足而影响公司规模扩张和市场竞争力的风险。公司已经在逐步完善组织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为不断吸引技术及管理人才、增强公司的人才队伍实力,公司制定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公司与核心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对竞业禁止义务和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约定,尽可能降低或消除核心人员流失及由此带来的管理风险。